「典藏—节选」髙拱 智平水西之乱(其一)「历史小说《大明首相》版」

关键词:据实定策   不战熄争

      这部历史小说写得非常真实,譬如平定水西之乱这部分。这里所谓真实是指一个四、五百年前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在书中活灵活现、历历如画,读者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恍若身临其境。明朝首辅高拱为了一个地方上彝族仇杀的事件苦心焦思,在今人看来是何等的小事一桩,直接发兵征讨就得了。但他希望以最佳的方案妥善解决,虽然群臣皆主张征剿,但他坚持真理、据实定策,不肯稍有妥协,改变既定的处置方略,最终在他的一再主张和坚持之下,经过不少的犹疑反复、曲折反弹,最终为这一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取得了“不战熄争"的圆满结局。小说常常着墨于明代内阁现场办公的诸多细节,如对某大臣的弹章一上,各内阁成员的反应、议论、评述等等,因此,《大明首相》不但是一部刻画真实的历史小说,也同样可以视为一部力求还原明代中后期官场(办公)真实风貌的类笔记小说,其现场感或在场感十足,令当代读者非常惊讶。现当代一些历史小说往往欠缺这方面笔墨,于历史细节和当时场景的考证和还原不足,于是常常写成了以历史为道具、外衣,而内核实质却是以故事情节博人眼球因而文学性远远大于历史性的小说,历史底韵弱了不少,这是不符合历史小说本应肩负的文学使命的。在我看来,历史小说如果不是为探究某种历史真相,还原某种历史真实,便无写作的必要,因为如果它只为编个故事而拿历史来作噱头,即便去掉历史二字,其小说架构也能成立,因为它就是小说嘛。那又何必在小说之外套上沉重的历史枷锁,非要在历史命题的束缚牢笼下来构建文学表达呢,舍去历史,随意虚构情节、主观描绘岂不省事。


正文

       阮文中与高拱既无渊源,也无交通,忽闻巡抚之任,颇感意外,掌灯时分,忙到吏部直房投剌谒见,高拱吩咐传请。

    高拱与阮文中隔几而坐,略事寒暄,叫着阮文中的字说:“用和,此番用你抚贵州,为处置安国亨之事,望用和勉之。”阮文中是科举后辈,且年龄也小高拱六岁,故高拱对他以字相称。

   “安国亨之事谓何?”阮文中问。他只知道日前官军征剿水西惨败,巡抚王诤上疏自劾,巡按御史蔡廷臣、兵科都给事中温纯上章弹劾之。得旨:“令安大朝革职,戴罪杀贼。王诤回籍听调,安荣等下御史按问。”这是载于邸报的,更多的情况,他也不甚了了。

    高拱遂将他所掌握的情形,约略说了一遍。阮文中静静听着,待高拱说完,谦恭地问:“喔?那么高阁老,安国亨擅杀土官,不服拘提,岂不是抗命吗?”

    “据我判断,安国亨不服拘提,乃是因安智居于省垣,他怀疑抚台偏袒安智,一旦出而受理,抚台或捕而杀之。”高拱耐心解释,“纵不服拘提,亦只是违拗而已,违拗安可谓之叛逆?”

    “可是,毕竟官军剿水西大败,伤亡惨重,国人尽知,皆曰水西当灭。”阮文中又提出疑问,“此不可谓之叛逆乎?”

    高拱道:“这也未必可认定为叛逆。官府不明是非轻率进兵,彝民起而自卫,各有伤残罢了。不过,此说不易服人,望用和到后,据实查访明白,看看安国亨有无领兵抗拒官军且与官军开战的形迹。若无此形迹,则不能谓之叛逆可知。”

    阮文中点头,沉吟良久,又说:“学生敢请高阁老示方略。”

    高拱道:“照一般人的说法,此时当集结大军剿灭安国亨以振国威。然竭数省兵粮剿内部仇杀之彝目,甚无谓!我意,此事不以武力平之,当以司法息之。用和不可循常规,要迅疾赴任;到职后宜廉得其实,而虚心平气处之。说到方略,用和当记住四字据实定策!”

    阮文中虽频频点头,却仍觉心中无底,遂愧然一笑:“呵呵,高阁老,学生敢请阁老详示。”

    高拱沉吟片刻,道:“恐影响用和判断,本不愿说得太具体。既然用和追问,不妨再嘱几句。”他喝了口茶,缓缓道,“用和到后须据实查访,若如我所闻,则当去安国亨叛逆之名,而只穷究其仇杀与违拗之罪。安国亨若出面听从审理,而无叛逆之情可自明矣。这样,则只以其仇杀、违拗之本罪罪之,当无不服。如此,方为国法之正,天理之公。

    阮文中若有所悟,又见高拱书案上文牍堆积如山,门口不断有人探头欲进,便起身告辞。

    高拱送至门口,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用和啊,时下为官者,常常好在前官之事上再放大,以展示其风采。此乃小丈夫所为,非君子之道。望用和戒之。

    阮文中牢记高拱的叮嘱,日夜兼程赶赴贵阳。接印视事,便以处置水西事为首务。他派人四处探访,以期勘明真相。安智闻新抚到任,急忙求见。阮文中问:“尔告安国亨叛逆,何谓叛逆?安国亨叛逆依据何在?”

    安智支吾良久,方说:“国亨小儿擅杀朝廷命官,抚台拘提又抗命不遵,抚台看,这不是叛逆吗?”

    阮文中又问:“尔承诺输兵粮数万为内应,何以失信?”

    安智答:“官军进剿,我辈即与安国亨战于朵泥桥,相互攻取。安国亨取我与奢效忠地九,我取其地七,无法分身。”

    阮文中已心中有数,不再多问。

    安国亨闻巡抚换人,忙差吴琼前来晋见,待吴琼一进大堂,阮文中大喝一声:“尔彝目安国亨,擅杀土同知,却拘提不出,是何道理?”

    “宣慰使已知罪!”吴琼道,“安智居省垣诬告,抚台拘提,宣慰使恐被诱杀,故躲避不敢出。”

    阮文中又道:“安国亨胆敢与官军为敌,斩杀官军无算,可知罪吗?”

    “抚台老大人容禀:官军莅临敝土时,宣慰使正在兰地与奢效忠讲理,并不敢拒官军,更不敢与官军开战。”吴琼神情紧张地解释说。

    “胡说!”阮文中怒斥道,“难道官军是自行溃散?是自相残杀?”

    吴琼答道:“宣慰使已然查明:官军安参将率苗兵抢掠,斩杀部酋以朵等多人,以朵的父兄子弟互为串通,率众冲败官军,官军多是奔过浮桥溺死的。”说着连连叩头,又道,“宣慰使闻官军溃败,既惊且惧,愿罚银三万五千两。宣慰使命小的禀明抚台老大人,宣慰使绝无反叛之心,前抚台竟以叛逆奏闻朝廷!蒙此大冤,宣慰使心有不甘,已差人晋京诉冤。”

    阮文中综合多方情形,真相与高拱所说完全吻合,遂命幕僚速拟奏稿。

    “军门,外边都说,原以为军门此来定是指挥剿灭安国亨的,不意莅任多日却毫无动静,反而四处查访,欲为安国亨开脱,必是受了安国亨的重贿。”幕僚忧心忡忡地说。

    阮文中闻言陷入沉默。自到贵阳,阖省官员次第来谒,无一不是义愤填膺,请求速发大军剿灭安国亨的,布政使、按察使也都力劝他速奏请朝廷集结大军征剿水西。阮文中压力本已很大,又听幕僚如是说,顿时踌躇起来,一脸苦像,道:“若奏请发兵再剿,如何向高阁老交代?还是暂不上奏,先修书于高阁老,请示方略。”与幕僚字斟句酌、反复修改,阮文中才惴惴不安地把书函交给一个亲随,命他日夜兼程疾驰京城投书。

    已是深夜,高拱正在书房与兵部侍郎魏学曾商榷秋防策,高福突然进来禀报:“老爷,贵州有急足来投书!”

    高拱已从安国亨的诉冤疏中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只等阮文中报来处置之略,即可着手善后。终于等来了他的书函,忙接过拆看。看前一页,他的脸上露出笑容,还不住地说“果然如此,果然不差”;可是,看到后面,脸色由晴转阴,失望、恼怒的情绪浮现出来。

    “这个阮文中!说什么水西事,‘访得其实,皆如相公所言,以国法正之可也;然省内群情激奋,誓言剿除,灭此朝食,方可树朝廷之威’。似这般依违两可的话,他也说得出口!”高拱生气地说,又苦笑一声,“选一个稳重的人,却魄力不足;魄力十足,又恐处事不稳,贵州事,难乎哉!”

    “玄翁,不如快刀斩乱麻!何必为一个土司,如此费心劳神?”魏学曾建言说。

    “是啊玄翁,举朝皆曰当剿,剿固靡财损兵,却无需玄翁一人如此担责、操劳,又可免浮议,还可高举权杖,文臣武将谁人有失,任凭惩罚!”在一旁的房尧第也劝道。

    高拱既失望又生气,蓦地向座椅后背一仰身子,瞪着眼道:“这岂是一个土司的事?这是要立规矩,树原则!”他越说越生气,“忽”地举起手臂,向上一指,“别忘了,上面有天!凡事,要问个理字,要合天理!”他站起身,踱了两步,赌气似地说,“贵州这件事,我必当分出是非,据实处置!非仅为节财用,省兵戈,亦为明公理,伸国法!”

——————————————————

郭宝平《大明首相》书影


    “《大明首相》这部小说不是为谁翻案的,捕捉的是厚黑学盛行时代追求公正的一抹亮光;映照的是大航海的时代潮流浩荡奔涌时古老中国的华丽一跃;记录的是大失败前夜力挽狂澜的奋力一搏;探析的是人性深处的幽暗斑斓。”   ——作者讲

    “拿到煌煌三部头的《大明首相》,粗读一遍,我就为这部小说散发出的浓厚、古雅历史氛围震撼。”  ——读者评  

  「摘引」

版权归作者所有,此为网络版文字节选,博文设题为典藏节选者所加。


评论
热度(2)

© qffxcgy | Powered by LOFTER